學名:Taumantis sigiana
中文:萊姆綠螳螂
產地:非洲肯亞及坦桑尼亞一帶
萊姆綠屬中體型的螳螂 …
查閱網路,相關的文章不多,也並沒有相關的飼育記錄 …
所以,在下以自己的部分飼養經驗 …
加上紅毛老師所贈母蟲及螵蛸 …
整合這篇文章,希望對有興趣飼養的朋友有所幫助 …
螳螂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:卵、若蟲、成蟲(少了完全變態的蛹期)
卵:
母螳產卵時,會分泌如泡沫狀的蠟質,稱之為螵蛸(卵囊); 螵蛸外表堅硬,將卵產於其中,可以保護其中的卵,不會輕易的受到天敵的破壞。每個螵蛸,視其大小,可以孵化出數隻到近百隻的小螳螂若蟲 …
1~4圖中為萊姆綠螳螂的螵蛸,圖3左邊為寬腹螳螂的螵蛸 …
螵蛸外圍絲狀的部分,為剛孵化的若蟲所留下的卵殼 …
若蟲(不是完全變態,沒有蛹階段的幼體,稱之為若蟲;完全變態的幼體稱為幼蟲):
剛孵化的1齡(L1)若蟲是紅色的,是很特別之處…
約7天,有的開始脫皮轉成2齡(L2)螳 …
還沒轉齡的,也很以很明顯的看出身體顏色的變化 …
一部分呈現紅色,一部分卻是開始變綠 …
拍到了幾張剛脫皮的照片,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變綠色了 …
成蟲:
在螳螂的世界裏,大多數的母螳螂總是比公螳大上了許多 …
為了傳宗接代,公螳總是要小心翼翼冒著生命的危險,跳上母螳的背上進行交配 …
在交配過程中,常有公螳被母螳斷頭的場景發生 …
不過只要是在交配的過程中,就算公螳被斷頭了,還是能順利的完成交配任務 …
昆蟲有許多的神經節 …
若交配過程頭被母螳吃了,負責交配的神經節一樣會繼續完成交配的過程 …
這樣的場景,在下看過幾次,第一次看到,非常的錯愕,不敢置信 …
第二次看到,鎮定了下來,但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…
螳螂交配前,儘量讓母蟲吃飽一點,是避免悲劇發生的重要關鍵 …
公成螳:
懷孕中的母螳: